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业界 >  >> 
【津云调查】北运河边一个小村庄,为什么让顺治、康熙和乾隆,都在这儿留下治水痕迹? 观速讯
来源:朱学兵      时间:2023-04-29 16:50:33

北运河是联通京津的水路,曾经,这里有着怎样的繁华?北运河河道的通畅,又为啥受到历朝历代帝王的关注?筐儿港,北运河边的一个小小村庄,为什么让顺治、康熙和乾隆三位皇帝,都在这儿留下了治水的痕迹?在河边村民的记忆中,又有哪些沧桑往事萦绕心间?让我们一起走近运河上的水利工程,探访护佑漕运繁华背后的故事。

小村庄如何影响北运河漕运

筐儿港,位于杨村以北10公里,是北运河边的一个小村庄,也正是因为处在河边,历史上可没少遇到水患,北运河经常在这里决口,当地人就把黏土装入藤条筐内,堵在决口处,防止大水淹没村庄。文史学者侯福志,研究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多年,他介绍说:“这村名’筐儿港’也正是由此而来,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水利枢纽,用于把上游的洪水分流出去,避免对杨村还有天津造成影响。”


(资料图)

筐儿港北邻津门首驿——漕运仓储转运重地河西务,历史上是通过运河进京的交通要道。但是筐儿港一带的地势低洼,每年都会受洪水威胁,影响漕运,所以这里曾备受关注。

筐儿港水利枢纽位于武清区筐儿港村南,是龙凤新河和北运河交汇处的枢纽工程。包括北运河的六孔拦河闸、十六孔分洪闸、十一孔分洪闸、龙凤新河穿过北运河的倒虹吸、北运河三孔新拦河闸和龙凤新河的六孔闸等六座建筑组成。而说起这些水利工程,侯福志说:“那可是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了,清代、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,经历这三个历史时期,才形成现在这一个大的综合水利枢纽。雍正年间,修青龙湾减河,是把北运河上游的洪水给它泻掉,避免威胁河西务,但是后来发现光这条引河,还不足以解决下游天津、杨村这两个地方的问题,所以就在筐儿港这个地方挖引河。新中国成立后,1960年又在这里修建了六孔闸拦河闸,1971年,为了增加泄洪能力,又在六孔闸旁边修建了新三孔闸,把上游的洪水给它截这里,然后通过十六孔闸分流出去。”

截止、分流上游来水,是筐儿港水利枢纽重要功能。而关于筐儿港的水利工程建设历史,足足可以追溯到300多年之前。其中的这座十六孔闸,是筐儿港水利枢纽中规模最大、最古老的建筑,它是治理水患的历史见证。侯福志说:“1699年,康熙三十八年,当时这里发生决口,运河东岸四十多个村庄都给淹了,那是很惨烈,转年康熙皇帝就顺着运河过来,研究这块治水的问题,他下旨在这修了一个滚石坝,它是用石头砌的,六十多米宽,几米高,这样上游来水,水大就可以从石坝上漫过去,水小呢就可以保持运河河道一定高度的水位,所以这很科学的。”

康熙皇帝的这一举措,使得北运河的漕运变得更为稳定,运河两岸一度不再受洪水威胁,经济得到恢复。运河两岸百姓立了一座功德碑,并请康熙皇帝御笔题写碑文:导流济运。后来乾隆皇帝来筐儿港视察,得知这一带河道有八里大湾,行船不便,随即下旨裁弯调直。当地人们为了记录发生在运河边的大事件,又立碑一座。如今,这两座石碑的真迹已收藏在武清博物馆,经过这一系列的水利工程,北运河的水患得到了治理,四海舟车,商贸往来,通畅无阻。那时的筐儿港,也见证着康乾盛世的繁华。回溯着那段历史,侯福志带我们来到了后来复建的御碑亭。两座石碑一个是赑屃底座,一个是莲花底座,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?侯福志说:“康熙的这个是石赑屃底座,乾隆这个本来也是石赑屃,运输过程中掉河里了,工人们没办法,最后找到刘墉,刘墉给出了个主意,说在北京西山那边再找块碑吧,结果找的是这个莲花座的。”按照刘墉的指点,当地人在北京香山的碧云寺,找到了一块同样材质的莲花座石碑代替了赑屃,乾隆皇帝信佛,并没有责怪此事。”

近十年来,搜集、记录、讲述北运河的故事,已经成为了侯福志闲暇时间的常态,他给北运河沿岸的不少部分村庄写了村史,让更多人了解运河文化,了解这条历经岁月的大运河。他说:“我觉得存史很重要,我说的这个史,主要是存留在老百姓口耳相传的、脑子里的历史文化,我们如何通过挖掘、保护、传承历史文化资源带动乡村发展,促进乡村振兴,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,所以我作为一个业余的文史工作者,我自己感觉身负重任。”

水利工程护佑城市

天津,九河下梢之地,历史上河道弯曲杂处,水患频发。在北运河上游筐儿港兴修水利的同时,清乾隆三十七年,在北运河下游处的堤头村与辛庄村之间,也开挖了一条引河,将北运河的洪水排入北辰东南部的塌河淀。光绪十九年,李鸿章又派人把那条河道进一步疏通,这就是现在新开河的前身。新开河口位于北运河与子牙河交汇处,为分流北运河的洪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,天津市区最早的泄洪闸和船闸就位于此。这项水利工程建于1919年,当时顺直水利委员会刚成立不到一年,在天津修建的第一批水利工程。

耳闸公园,静静地坐落在天津的城市中心,由汉白玉石材精雕细刻而成天石舫,成为了天津子牙河之畔的著名地标。而关于这耳闸的诞生,也别有一番故事。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文保院院长朱阳介绍说:“耳闸是一个泄洪闸,把北运河的洪水迅速地排入到新开河。当时请的外籍设计师,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水利科技,比如说这里的闸墩,全部都是用石块做成的,进水口、出水口下边的石板、石块等,都铆的有铁钉,这个都是为了减小北运河水对闸的冲刷。”

天津的历史,与河道的变迁息息相关,一项项水利工程也正是天津城市一路演变、发展的见证。和耳闸同一年实施的水利工程,还有北运河的裁弯取直项目,也正是这项工程,改变了天津三岔河口的位置。朱阳说:“大运河的南运河北运河交汇入海河,现在交汇是在金刚桥那块,历史上在1919年之前,是在望海楼那边交汇,望海楼原来是位于北运河的北边,北运河当时有一个大弯兜。”

当年南北运河相会于望海楼之前。而这次工程就是,要从望海楼到现在的金刚桥,新开挖出一段河道,去掉北运河的大弯兜。与此同时,南运河也进行了裁弯取直。就是这样,南北运河的相汇点改变了位置,挪到了金刚桥附近,今日的三岔河口由此形成。而与北运河大弯兜相接的金钟河,也就是历史上的东河就此停运,由芦台等地的进入天津的货船全部改道新开河。

位于意风街民生路与自由道交口,一栋地上两层地下一层的灰色小楼,就是当年顺直水利委员会的办公楼。在小楼门前,朱阳指着最下面的一级台阶说:“这个建筑的首层台阶,就是1931年设立的大沽高程基准点,向当时的中国的西北地区,还有华北地区,在地形图测量上,确定水准高程,就是以这个高程为基准。”

就是以这里为核心,顺直水利委员会面向整个华北,开展防洪、灌溉、航运、水力及水利工程,编制了海河流域首个河系规则《永定河治本计划》,建成了中国首个水工试验所,实施了一批海河水利工程和海河放淤工程。

大运河弯弯曲曲流过天津,时急时缓,至今温和润泽两岸,她如同流淌的历史,包容奔放、历久弥新,而作为运河历史见证者,书写者的一项项水利工程,也依旧静静矗立,向我们述说着沧桑变迁,鉴往知来。

(津云新闻记者 朱学兵)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